引言

在2023年初,市场对居民“超额储蓄”现象的讨论愈发热烈。然而,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理财回表、资金空转以及金融脱媒等多重因素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因素,探讨它们对金融市场、银行业务以及实体经济的深远影响。

超额储蓄:真相与误解

  • 理财回表:2022年居民存款的高增长并非实际储蓄率的提升,而是理财资金回归银行体系所致。
  • M2增长:M2的高增长不应简单解读为货币“大水漫灌”,理财回表同样为主要贡献因素。

政策限制资金空转

  • 优质企业存贷利差倒挂:2020年后,部分优质企业出现存贷利差倒挂,导致资金空转现象。
  • 资金空转限制效果:政策限制后,大型银行对公定期存款增速明显下降,短期对公贷款增速亦有所减缓。

金融脱媒:渐行渐近

  • 存款利率下调:2023年存款利率下调,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基、货基规模增速见底回升。
  • M2增速回落:M2增速从13%降至7%,金融脱媒因素拖累约60%,信贷增速下降影响约35%。

债市“资产荒”:供需矛盾

  •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:2024年前四月,银行理财规模净增显著,企业与政府债券净融资却同比减少。
  • 国债收益率下行:供需矛盾导致“资产荒”加剧,国债收益率显著下行,中票和存单利差出现倒挂。

金融脱媒现象的启示

  • 低利率环境的比价效应: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投资回报预期下降,存款活性降低,资金向固定收益产品迁移。
  • 流动性的扰动:短期内,存款资金进入理财对债市流动性具有宽松效应,但也可能引发投资者赎回,导致债市流动性阶段性收紧。
  • 对银行的影响:监管限制资金空转,虽能缓解银行息差压力,但存款流失可能导致流动性压力加大。
  •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:清理手工补息、打击资金空转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但也可能造成信贷和社融增速下降。

结论与展望

金融脱媒现象揭示了当前金融市场的深层次变化。随着存款利率的调整和理财产品的多样化,投资者对低利率债权类产品的收益敏感性提高。监管政策的调整,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减少资金空转,同时也对银行业务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。未来,银行股的表现将受到政策预期、信贷需求以及金融市场变化的共同影响。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反应,以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。

风险提示

  • 银行负债流动性风险:禁止手工补息后,部分银行可能面临存款流失压力,导致负债端流动性阶段性紧张。

结语

金融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蕴含着机遇与挑战。理解金融脱媒背后的逻辑,把握市场趋势,对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。在低利率环境下,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,将是每个市场参与者必须面对的问题。
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